标注“官方”的“假官号”屡禁不绝,主要是因为利益驱动、平台审核不力、监管存在困难、违法成本较低以及用户辨别能力不足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具体如下:利益驱动明显:假官号运营者深知公众对权威信息的信任,通过仿冒官方账号,能快速吸引流量。他们可以利用这些流量进行带货,推销问题商品或虚假服务,甚至实施诈骗、敲诈等违法活动,从而获取高额利润。这种低成本、高收益的模式,使得不少人甘愿冒险。平台审核机制不完善:一些短视频平台为追求用户活跃度和商业利益,对账号注册审核不够严格。部分平台依赖人工举报和事后处置,而非主动通过技术手段识别仿冒行为。比如,未能充分利用AI比对官方标识、建立名称关键词库等,导致假官号容易蒙混过关。监管存在困难: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性、跨地域性等特点,使得监管部门难以准确追踪和打击假官号。跨地区、跨平台的仿冒行为更是让属地监管难以应对。此外,部分基层执法部门对网络违法行为的认知滞后,往往将仿冒账号视为“普通民事纠纷”,而非损害公信力的恶性事件,打击力度不足。违法成本较低:根据相关规定,在不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情况下,对仿冒账号的处罚措施一般是关停账号或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相比假官号通过违法违规行为获取的巨额利益,这样的处罚力度显得微不足道,难以起到足够的震慑作用。用户辨别能力不足:部分用户缺乏足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辨别能力,容易被假官号的名称、头像和简介等迷惑,无法仔细甄别账号的真实性,从而为假官号提供了生存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