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保险资管布局实体经济呈现出“换挡”态势,逐渐收缩债权投资,转而发力股权投资。具体情况如下:现状及数据:2025年上半年,保险资管机构登记债权投资计划数量为137只,登记规模2122亿元,同比分别减少23%、24.5%。与此同时,股权投资业务实现较快增长,共登记股权投资计划11只,同比增加6只,增幅120%;登记规模约268亿元,同比增长188%。登记保险私募股权基金3只,规模约25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0%、524.9%。原因分析: 债权投资计划萎缩原因:一是新增基建及债权类融资需求的项目减少;二是资金面宽松,债权计划在融资成本等方面相较于银行贷款不占优势;三是债权计划收益率近年显著下降,合意资产更加稀缺。 股权投资发力原因:从政策层面来看,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保险资金加大股权投资力度。如金融监管总局将保险资金重大股权投资的行业范围扩大至与保险业务相关的科技、大数据产业。同时,中央金融办、证监会、财政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方案,对国有保险公司经营绩效全面实行三年以上的长周期考核,进一步扩大了保险资金参与股权投资的操作空间。此外,股权投资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需求,助力经济新动能,也能提升保险资管自身发展的新动能。保险资金具有规模大、周期长、来源稳定的特点,与股权投资期限长的特性相契合,可在金融“五篇大文章”、新质生产力等领域发挥作用。投资方向:保险资金股权投资在金融“五篇大文章”、新质生产力、新经济等方向上落地项目增多。例如中国人寿参与鞍钢集团增资引战项目,助力国家重要工业企业发展,还参与云南省能源投资集团项目,支持其盘活优质水电存量资产。此外,华电新能上市前,中国人寿、平安人寿等险资机构就战略入股,助力其新能源业务发展。面临挑战:开展股权投资计划的难点主要在于优质资产筛选、交易结构设计和投后跟踪管理。保险资金风险容忍度偏低,对期间稳定收益的要求更高,而市场上优质项目相对较少,各方竞争激烈,需要保险资管机构具备更强的能力来寻找合适资产,并设计出匹配保险资金偏好的交易结构,同时做好投后管理,确保所投资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