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产降碳 稻田‘生金’”是指在水稻种植过程中,通过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实现水稻产量增加和碳排放减少,进而为农户和地区带来经济效益,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以下是相关案例介绍:武平县万安镇稻田碳减排技术试验田:这是武平县推进碳资源全循环利用项目框架下的创新举措。当地采用微生物液态菌肥和富勒烯树脂管灌溉技术,经科学测算,试验田平均亩产达606.5公斤,对照组平均亩产532.2公斤,同比每亩增产74.3公斤,增幅约14%。同时,实验组甲烷减排量可达25%-30%,每亩稻田折合减碳约300公斤。按当前市场交易价计算,每亩地可新增30元净收入,实现了增产增收与碳减排的双向共赢。高淳区有机水稻固碳减排项目:2022年7月,南京市高淳区率先启动江苏省首个有机水稻固碳减排项目,在东坝街道和睦涧村淳和水稻专业合作社的500亩田上种植“零碳水稻”,并投放生物质炭。一年后数据显示,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加6.1%,总计减排增汇二氧化碳当量130.67吨。有机稻田实现增产约10%,稻米口感和香度提升,合作社销售额增长100万元,每位社员增收1700多元。2024年3月,红宝丽集团以75元/吨的价格买走这130.67吨碳汇量,完成江苏首单农业碳汇交易,为合作社带来额外收入,也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打开了新空间。节水抗旱稻种植:由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培育的节水抗旱稻,整合了水稻的高产优质与旱稻的节水抗旱特性,配套旱直播节水栽培技术,可实现节水50%、减少甲烷排放90%以上。首笔种植节水抗旱稻的碳普惠交易于2025年6月初在嘉兴完成,根据该交易测算,种植节水抗旱稻每公顷可增加460元的碳减排收益。按照节水抗旱稻年推广面积为40万公顷计算,每年可新增收益共计1.84亿元,为农业低碳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