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A股市场表现不俗,股票私募业绩也随之回暖,但不少主观股票私募却遭遇了越涨越赎的尴尬局面。例如,同犇投资凭借对港股市场与新消费个股的精准布局,旗下产品今年以来的收益率超70%,在大型股票私募中持续领先。然而,扣除净值上涨带来的被动规模增长,主动申购公司产品的资金十分有限,代销渠道的客户今年仍然是净赎回。上海一家今年业绩同样亮眼的主观多头私募也面临着类似情况,虽然净值回来了,但客户的“心”还没回来,路演时客户问题犀利,签单时却普遍犹豫。主观股票私募出现这种尴尬局面,主要有以下原因:量化私募的冲击:2025年上半年,股票量化策略表现更优,无论是绝对收益还是头部产品收益均显著高于主观策略。2025年指数增强(量化)收益为15.61%,显著高于股票多头(主观)的5.42%。而且量化多头策略在风险控制方面也表现更好,其近一年波动率低于主观策略。此外,头部量化私募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和人才优势,形成明显的“虹吸效应”,导致资金源源不断地从主观策略产品流向量化产品。投资者心态的变化:前几年主观私募不佳的投资体验,让投资者产生了“疤痕效应”,他们变得更加审慎和严苛,决策周期拉长,对管理人的尽调深度前所未有。投资者现在更加重视私募管理人的综合实力,而非单一的短期业绩表现,更看重历史业绩稳定性、投研团队实力和稳定性、策略透明度和可理解性等。市场结构的变化:近年来,A股市场有效性提升,使得传统主观私募的“信息优势”和“调研优势”价值递减,而量化投资通过大数据处理和算法交易,能更高效地捕捉市场错误定价。同时,市场波动加剧和板块轮动加速,对主观投资者的择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量化系统在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时通常更冷静高效。人才流失问题:顶尖理工科人才纷纷流向量化机构,导致主观私募在数据分析和技术应用方面进一步落后。许多主观私募仍停留在“明星基金经理”个人决策的传统模式,缺乏系统化的投研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