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绍忠是农业水土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他长期致力于农业高效用水与水资源研究,在强化系统调控、实现多产粮少用水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康绍忠团队系统揭示了石羊河流域13种主要农作物和4种防风固沙植物的耗水规律,提出了玉米、小麦、棉花和温室蔬菜等作物调亏灌溉与非充分灌溉综合技术体系,建立了主要作物节水、节肥、节药综合技术方案。在石羊河流域,他们使全流域500多万亩农田的灌溉水利用率从49.7%提高到57.2%,单方灌溉水产粮数由1.21kg/m³提高到1.58kg/m³,实现了流域整体节水、粮食增产、农民增益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康绍忠认为,要破解农业“用水量大”与“效率偏低”的矛盾,需从投入、科技、政策等维度突破。在投入方面,要加大财政投入,调动社会资本和农户积极性。在科技方面,构建全链条创新体系,实现从单一节水技术向多种节水技术协同,从常规节水技术向智慧、高效、绿色节水技术的转变。在政策层面,要加强农业节水基础数据监测和水效科学评价,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为实现农业用水方式的智慧化、高效化和低碳化,康绍忠提出了一系列重点突破方向,包括研究作物高水效表型诊断与智慧靶向调控机制,研发农业用水全过程数智调控技术和高性能装备,开发节水抗旱丰产新品种、新制剂及新材料,实现农业新水源绿色高效开发利用等。他还强调,科技突破需要管理制度的支撑,要组建创新联合体,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强化基础理论创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此外,康绍忠团队研发了气候智慧型农业水管理方式,包括运用基于AI的动态干旱预警系统,依据降水变率优化作物种植结构并采用弹性灌溉制度,加强生态灌区建设等。在解决技术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最后一公里”难题上,他提出要形成定量化、标准化、轻简化的应用模式,构建节水技术推广的政策、市场、农户协同体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