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欧市场对跨境电商小额包裹的政策调整,使得跨境小包遇冷,电商出海面临新的挑战。以下是相关情况的具体分析: 跨境小包遇冷的原因美国政策调整:自2025年8月29日起,美国废除允许价值800美元以下进口包裹免税进入美国的贸易规则,所有进口包裹都需缴纳相应关税和税费。同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加强监管,取消对美容产品、护肤品、膳食补充剂等商品的豁免政策,所有FDA监管的商品都要经过全面筛查和审核。此外,美国还可能对每个包裹收取固定金额的处理费,进一步增加了低价值商品的进口成本。欧盟政策变化:2025年7月,欧洲议会通过法案,取消150欧元进口包裹免税政策,对直邮包裹每件征收2欧元处理费,在本地仓库发出的邮件只收取0.5欧元处理费。所有跨境电商包裹都必须通过进口一站式服务系统进行增值税申报和缴纳,还要求产品符合欧盟安全标准,如CE认证、EPR注册和欧代指定等,强化了合规要求。 电商出海的破冰之策调整运营模式:电商平台纷纷从“直邮模式”转向“本地仓发货模式”。例如,Temu已启动欧洲本地仓计划,要求商家提前备货至波兰、德国仓库,计划将80%的欧洲订单转为本地仓发货以降低费用,并与DHL深化合作构建“local-to-local”物流体系。SHEIN也在积极扩大欧洲本地库存能力,以减少直邮包裹比例。优化商品结构:淘汰较低价值的商品,专注于价值较高、利润率较高的产品类别,使得平台上商品组合整体升级,低价商品种类和数量逐步减少。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政策调整带来的成本增加,提高盈利能力。选择靠谱的海外仓:海外仓备货模式通过提前将货物存储在目标市场,可有效规避新关税带来的成本和时效风险。如谷仓海外仓在全球30多个国家布局了260万+平方米仓储网络,可实现本地订单从海外仓直接发货,不仅避免了直发小包的高额关税,还能将配送时效缩短至1-3个工作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