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末,中国对外金融资产规模达到110645亿美元,首次突破11万亿美元大关,较2024年末增长8%,对外净资产也同步攀升至38090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这一数据不仅标志着中国对外资产配置进入新阶段,更折射出过去十年中国国际投资头寸结构的深刻变革。 一、核心数据与结构特征从资产构成看,当前中国对外金融资产呈现“非储备资产主导、结构多元均衡”的格局:储备资产仍居全球首位:国际储备资产达36271亿美元,占总资产的33%,虽占比较2014年的60%大幅下降,但绝对规模仍保持全球第一,为跨境支付安全提供坚实保障。非储备资产成增长主力:非储备资产规模达74374亿美元,占比67%,较2024年末增长10%。其中,直接投资资产33491亿美元(占比30%)、证券投资资产16942亿美元(占比15%)、其他投资(存贷款、贸易信贷等)23679亿美元(占比21%)。值得注意的是,证券投资资产规模较2014年增长428%,反映出境内主体对外证券投资渠道的持续拓宽。负债结构凸显投资吸引力:对外负债72555亿美元,其中来华直接投资37174亿美元(占比51%),说明中国仍是全球跨国公司布局的重要目的地;来华证券投资21607亿美元(占比30%),占比较2024年末提升1.8个百分点,显示境外投资者对中国资本市场的信心增强。 二、增长动力与制度支撑这一突破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常账户顺差与外资净流入双支撑:2025年上半年,中国经常账户持续保持顺差,同时吸引各类来华投资呈现净流入,为对外投资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基础。“藏汇于民”政策成效显著:中国人民银行减少常态化外汇市场干预,推动人民币汇率清洁浮动,使得经常账户顺差形成的对外资产更多由家庭和企业部门配置。2024年末,家庭和企业持有的非储备资产规模已接近对外负债的98%,较2014年的53%大幅提升,外汇市场自主平衡能力显著增强。投资渠道便利化政策落地:跨境投资渠道从2014年的2个(银行境外证券投资、QDII)扩展至2024年的4个(新增港股通、债券南向通等),对外证券投资规模增长20倍。例如,2024年通过港股通和基金互认渠道的投资规模就达1041亿美元。利差与汇率因素驱动:2024年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与美国利差均值为-2.0%,叠加美元指数长期强势,吸引境内投资者增持境外资产,进一步推动对外资产规模扩张。 三、国际地位与市场影响从全球视角看,中国对外金融资产的突破具有重要意义:全球排名稳步提升:截至2025年3月末,中国对外金融资产、负债分别位列全球第8位和第9位,对外净资产居全球第三位,仅次于日本和德国。与新兴经济体相比,中国对外资产规模更大、结构更多元,证券投资负债占比高于印度、巴西等国,显示资本市场开放程度持续提升。外汇市场韧性增强:非储备资产占比的提升,使得外汇市场供给方(资产持有者)与需求方(负债持有者)的力量更趋平衡。例如,2014年偿还外债的外汇需求高度依赖储备资产,而当前家庭和企业持有的非储备资产可更灵活地应对外汇流动性需求,降低了单一依赖储备资产的风险。跨境投资双向互动深化:一方面,境内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参与全球产业链布局;另一方面,境外投资者增持中国股票和债券(持仓市值10718亿美元),推动中国资本市场与国际市场深度融合。 四、长期趋势与挑战回顾过去十年,中国对外金融资产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到“结构优化”的转型:2014-2024年,对外金融资产增长58%,对外净资产增长105%,非储备资产占比从40%提升至66%。未来,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推进、跨境投资便利化政策持续落地,对外资产规模有望继续增长,但仍需关注外部市场波动、跨境资本流动等潜在风险,进一步优化资产配置结构,提升对外投资收益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