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然资源部召开2025年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旨在提前部署汛期地质灾害防控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下是会议可能涉及的核心内容及背景解读:
 
 
 
 会议背景
 汛期地质灾害形势严峻
 我国地质灾害多发于汛期(59月),尤其是西南、中南、华东等山区,强降雨易引发滑坡、泥石流、崩塌等灾害。
 2024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2025年汛期防灾压力可能进一步增大。
 
 政策延续性
 会议延续《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要求,强化“人防+技防”体系,落实属地责任。
 
 
 
 会议核心部署
 隐患排查与监测预警
 全面排查:对全国地质灾害隐患点(特别是山区、工程建设区)开展拉网式巡查,重点检查高风险区如川滇山地、黄土高原等。
 科技赋能:推广InSAR(合成孔径雷达干涉)、北斗监测、AI预警等新技术,提升实时监测能力。
 
 应急响应与避险转移
 完善“群测群防”网络,明确避险路线和安置点,开展应急演练。
 强化“叫应机制”,确保预警信息直达基层责任人,避免信息延迟。
 
 部门协同与责任落实
 自然资源部联合气象、水利、应急管理等部门,共享雨情、水情数据。
 压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要求“一把手”靠前指挥。
 
 公众宣传与培训
 通过新媒体普及地质灾害识灾避灾知识,重点针对农村、山区等薄弱环节。
 
 
 
 近年防灾进展(2024年参考)
 成功案例:2024年通过预警避免人员伤亡事件XX起,如云南XX县滑坡预警转移3000余人。
 技术应用:全国建成XX万个普适型监测点,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30分钟内。
 
 
 
 2025年重点挑战
 气候变化: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可能加剧局部极端降雨。
 人为活动:山区工程建设、切坡建房等新增隐患点需动态管控。
 
 
 
 公众注意事项
 关注官方地质灾害预警(如自然资源部官网、地方应急APP)。
 暴雨期间避免进入山区、河谷,发现地面裂缝等前兆及时上报。
 配合基层干部转移安排,不存侥幸心理。
 
 
 
 此类会议通常由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牵头,后续将发布具体实施方案。如需更详细内容,可查阅自然资源部官方通报或地方自然资源部门落实文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