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国际研究通过分析印度洋塞舌尔群岛发现的远古珊瑚化石,揭示了地球海平面在历史上曾多次突然快速上升的现象,并警示未来全球海平面可能出现远超预期的急剧上升。这项发表于《科学进展》的研究指出,在末次间冰期(约12.3万至12.2万年前),当全球气温与当前相似时,海平面曾在6000年内经历三次剧烈上升,且每次上升间隔着短暂下降,形成振荡模式。这一发现表明,极地冰盖体积和海平面高度可能以非线性方式快速变化,而当前南北半球同步变暖的情况可能加剧这种不稳定性。 一、珊瑚化石的科学价值研究团队选取的珊瑚化石来自仅能在浅水区存活的物种,其生长位置与海平面高度直接相关。通过钍230同位素测年技术,科学家精确测定了化石的年代,并结合沉积环境分析,重建了末次间冰期海平面变化的详细序列。塞舌尔群岛地处热带且远离过去的冰盖,有效减少了区域性地壳变形对海平面估算的干扰,使研究结果更具全球代表性。数据显示,末次间冰期海平面峰值比现在高约6米,而在达到峰值前的6000年中,海平面曾三次以每世纪1.6米的速度快速上升。这一速度是当前观测值(2014-2023年为4.8毫米/年)的30倍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南北半球温度变化不同步,而现代全球变暖是南北半球同时发生,这意味着未来冰盖融化可能更为协同,导致海平面上升幅度更大。 二、对未来海平面上升的预测基于古气候数据与现代气候模型的结合,研究团队提出了两个关键结论:1. 冰盖敏感性被低估:格陵兰和南极冰盖对温度变化的响应可能比此前认知更为剧烈。例如,研究发现北美洲残留冰盖的崩塌与一次海平面快速上升事件时间吻合,而这一因素在过去的模型中未被充分考虑。2. 长期上升幅度惊人:即使全球气温稳定在当前水平,长期海平面上升幅度仍可能超过10米。这一预测远超IPCC此前基于线性模型的估算(如SSP1-1.9情景下2100年上升0.28-0.55米),凸显了非线性机制在冰盖消融中的重要性。 三、科学争议与应对启示尽管研究方法严谨,仍有学者对珊瑚化石的解释提出质疑。例如,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类似研究曾因区域地质复杂性引发争议,而塞舌尔群岛的研究通过地理位置优势和多学科交叉分析,有效降低了此类误差。科学界的共识是,古气候数据为现代气候预测提供了关键校准点,但未来海平面上升的具体路径仍需结合实时观测数据持续修正。NASA 2024年的观测数据显示,受海洋热膨胀和冰盖融化推动,全球海平面上升速度已超过预期,2024年上升速率达5.9毫米/年,其中热膨胀贡献占比从常规的30%跃升至67%。这一趋势与古气候研究中“温度-海平面”正反馈机制相呼应,进一步支持了未来海平面可能加速上升的警示。研究团队强调,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仍是减缓海平面上升的核心策略。若全球升温控制在1.5°C以内,可显著降低极端海平面事件的风险。此外,沿海地区需加快适应性措施,如建设生态海堤、优化城市排水系统,并制定长期人口迁移规划,以应对可能到来的“米级海平面上升”。这项研究不仅为理解地球气候系统的历史行为提供了新视角,更以远古珊瑚化石的无声警示,敦促人类重新评估当前气候政策的紧迫性。正如研究负责人安德烈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