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吉林试点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中小学AI普及加速 长春市十一高中等28所学校里,学生们正通过AI语音系统模拟英语对话,利用智能助手批改作文,这些场景已成为日常教学的一部分。
 
 吉林省教育厅近日发布《吉林省人工智能赋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在全省范围内推动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试点工作。
 
 从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试点区域和学校将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并尝试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
 
 到2026年秋季学期,这些试点区域和学校将实现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和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基本普及。
 
 01 项目背景:吉林教育的AI新范式
 吉林省正全力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路径。
 
 长春市朝阳区等7个区域、长春市十一高中等28所学校已成为首批试点单位。
 
 这些试点单位将从赋能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等方面推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并在全学段开齐开好人工智能教育相关课程。
 
 此次试点工作是落实《吉林省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关键举措。
 
 旨在全省范围内系统推进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建设,为加快培养适应数字时代的跨领域创新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02 实施路径:从试点到普及的时间表
 吉林省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推广遵循明确的时间表和路径规划。
 
 2025年秋季学期是探索阶段,试点区域和试点学校开始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尝试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
 
 2026年秋季学期则进入普及阶段,试点区域和试点学校将实现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基本普及。
 
 这一循序渐进的实施策略确保了人工智能教育能够稳步扎根于吉林的教育体系之中。
 
 03 资源整合:多方协作的教育生态
 《方案》强调要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和社会场所,构建多元协同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
 
 试点单位应充分利用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中的人工智能教育内容和科技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社会场所,引导学生学习人工智能知识。
 
 方案还要求充分调动家庭、社区协同开展人工智能教育。
 
 积极协调当地高校、科研院所、学会协会等向中小学生开放,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参观体验或实训。
 
 这种多方参与的模式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实践机会。
 
 04 高校引领:吉林的“东师方案”
 吉林省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试点工作与高校的实践经验紧密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高校引领”模式。
 
 东北师范大学已成功入选吉林省首批人工智能通识课试点高校,围绕《人工智能核心素养》通识课程建设,打造了 “认知—原理—应用—创新”递进式的AI通识课程体系。
 
 这为全省高校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 “东师方案”。
 
 吉林大学也在2024年秋季学期进行了人工智能课程试点,并于2025年秋季学期正式面向本科生推出《人工智能引论》课程。
 
 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提供了有力的师资和课程支撑。
 
 05 实践应用:AI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吉林省的试点工作并非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强调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已在多所学校取得显著成效。
 
 长春外国语学校利用AI软件辅助作文批改,长春市南关区西五小学运用AI语音智能模拟系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长春理工大学开发了“三人行”智能助教系统,这些都体现了人工智能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教学管理模式上的变革。
 
 这些实践表明,人工智能正在重构“教—学—评”三位一体的教学生态,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06 保障机制:政策与资金的双重支持
 为确保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吉林省设计了完善的保障机制。
 
 通过积极争取发改、财政、数据等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应当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对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改革的投入。
 
 这些保障措施瞄准制约构建教育新发展格局、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卡点和难点痛点问题。
 
 在国家和地方政策框架下设置改革议题、创新工作机制、突破体制障碍、生成改革办法。
 
 2025年7月,吉林省还成立了 “吉林省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教研联盟”及教材编写委员会,标志着吉林省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协同发展迈入新阶段。
 
 随着2025年秋季学期吉林省首批试点学校开始尝试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一场静悄悄的教育变革正在黑土地上生根发芽。
 
 课堂里,AI语音系统与学生互动,智能批改软件为作文评分,这些场景不再是某个学校的特色课程,而将成为吉林中小学的常态。
 
 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吉林样本,不仅关乎技术应用,更是一场关于未来人才培养的先行试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