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距今2400多年的曾侯乙墓竹简亮相湖北,再现中国最早竹简风采 湖北省博物馆内,观众们俯身于展柜前,目光穿越千年,凝视着那些书写于战国早期的墨迹。
 
 10月28日,湖北省博物馆联合全国多家文博机构推出的《简读中国——中国出土简牍展》正式开幕。此次展览汇集了来自湖北、湖南、甘肃、山东等地出土的230件(套)珍贵简牍文物。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展品是我国迄今发现时代最早的竹简——曾侯乙墓竹简,距今已有2400多年历史。这些竹简不仅年代久远,更是研究先秦时期丧葬制度、车马装备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
 
 01 展览全景:一次对中国简牍文化的系统梳理
 《简读中国——中国出土简牍展》在湖北省博物馆拉开帷幕,这是全国多家文博机构简牍收藏的一次集中展示。
 
 展览策划精心,力图通过实物展现简牍作为早期书写载体的演变历程。
 
 简牍是“简”和“牍”的合称。简通常由竹子制成,呈长条形且较窄;牍则多由木材制作,长方形较宽。
 
 在纸张未普遍作为书写材料之前,简牍是承载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它们自殷商时期萌芽,战国、秦汉臻于极盛,直至东晋以后逐渐被纸张替代。
 
 本次展览汇集了多种重要简牍文物,包括战国楚简、睡虎地秦简、里耶秦简、敦煌悬泉汉简等,形成了完整的简牍发展脉络。
 
 02 展品亮点:三件关键文物的历史价值
 曾侯乙墓竹简作为本次展览最受关注的展品,是我国迄今发现时代最早的竹简。
 
 这些竹简出土于著名的曾侯乙墓,距今已有2400多年历史,它们记录了丰富的车马装备、兵器仪仗等信息,为我们了解战国早期的社会制度提供了珍贵资料。
 
 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 同样备受学界关注,这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最完备的古代法律文献。
 
 这些秦简全面反映了秦代的法律制度和行政管理体系,颠覆了人们对秦代法制“严苛简陋”的传统认知。
 
 里耶秦简《九九表》木牍是目前出土最完整的乘法口诀表。这一发现将中国数学史上乘法口诀的实物证据大大提前,展示了秦代数学教育的发达程度。
 
 03 地域特色:不同时空背景下简牍的文化气质
 展览精心呈现了中国不同地域与时期简牍的独特风貌。
 
 楚地出土的战国竹简散发着飘逸奇诡的文化气质,巫风与哲思交织。
 
 秦简牍则折射出律法的严苛与行政的高效,体现了秦代“以法为教”的社会治理特点。
 
 在江南水乡与西北边塞的汉代简牍中,既有基层社会的日常琐碎,也回荡着西域关隘的家国壮怀。
 
 而三国吴简与晋简里的公文档案与市井日常记录,勾勒出动荡年代的民间实景。
 
 04 文明载体:简牍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
 这些珍贵的简牍文物能够保存至今,得益于特定的埋藏环境。
 
 湖北地区湿润的气候条件本不利于有机质文物的保存,但曾侯乙墓竹简因埋藏环境特殊而侥幸存活,成为战国时期南方文字墨迹的罕见实例。
 
 湖北省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罗恰指出,在纸张发明前,简牍是中华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
 
 这些出土简牍弥补了传世文献的不足,为我们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提供了原始依据。
 
 漫步于湖北省博物馆的展厅内,参观者驻足于曾侯乙墓竹简前,这些编连成册的竹简虽已散开,但上面的墨书文字依然清晰可辨。
 
 它们不同于后世规整的隶书,还保留着战国文字特有的古朴与生动。
 
 《简读中国——中国出土简牍展》将持续至2026年3月8日,为观众提供一个了解中国简牍文化的窗口。
 
 
 | 
 |